朋 丁 pon ding

View Original

|否定的語言| 李霽、吳東龍 聯合藝術創作展 ‍‍‍‍‍‍ ‍‍

否定的語言
李霽、吳東龍 聯合藝術創作展



–––––––––––––––––––––––––––––––––––––––––––––
時間|2018/9/22(六)- 2018/10/14(日)
地點|朋 丁 pon ding 3樓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
酒會|2018/9/21(五)18:00-20:00 
導覽|2018/9/22(六)15:00-15:40
座談|2018/10/13(六)15:00-16:00
–––––––––––––––––––––––––––––––––––––––––––––



事情的開始往往來自於對於事情的重新思考以及對於現下狀態亦或是環境的不滿,而萌生跳脫出既定規則的想法與情緒。

否定,只是這整件事情的起始,至於終點,在兩位藝術家開始交集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對於結束的定義,讓所有關於在一起的相處,成為一種沒有時間盡頭的漫遊式場景,綿延不會停止地鋪展開碰撞後所激發出的想像與不再這麼真實的假設。

身為社會給予身份的否定、一直以來創作形式的否定、直觀詮釋美學架構的否定、信仰道德的否定、本位主義基礎的否定、生活型態規律的否定、衣服品味的否定、當代給予價值的否定、網紅的否定、氣候變化造成的危機的否定、原生家庭關係轄制身而為獨立個體的否定、媒體藝評充斥著言論的否定…...,所以我們給予這些無數的否定一些具象化的語言,語言的發生不是透過實質文字的解讀,而是從毀壞作品開始,毀壞色塊與植物,毀壞性別角色,展覽中看到的是群聚性的毀滅。



Chapter1
規則的藝術脈絡

Chapter2
箝制的身份定義

Chapter3
錯置的空間思維

Chapter4
慣性的市場價值

Chapter5
多餘的模式語言



[ 不假思索的揉塑可能 ]

在截然不同環境各自蔓生的兩位藝術家,首次嘗試於舒適圈外碰撞發生,李霽與吳東龍兩人以不同方式思考藝術,在設定自我的創作脈絡中,突破兩人對藝術創作的慣性與框架,衝破彼此的生活畫布,將慣用的材質、思緒與手法拋棄,終止熟悉,將思緒連接到彼此,表現不具計劃性的有機發展。 

植物空間藝術家李霽由於建築設計需求而開啟關於植物的思考創作,重拾起成長環境的背景,在其薰陶的記憶裡,找尋著能相對應探討自然的感受和神秘韻律的聯繫,專注在獨特植物裝置藝術的創作,綜合建築學裡的技術和語言,經由不斷地嘗試與傳遞,將本質的解析、現象的閱讀、以及技術研究,轉化於每一次的事件與作品的藝術化成果;藝術家吳東龍一直以來使用抽象語彙做為創作的脈絡思考,探討著有機形體的符號表現與幾何線條的律動排列,運用線性、色塊、體積、空間等元素形構成其創作風格,其單一底色、幾何圖形和極簡的線條圖像,是絕對自律及自覺意識下構成的抽象風景,每一筆的勾勒都是精準推敲的自我要求。本次創作中,李霽在跳脫植物的形體限制外,以藝術家身份,對於觀察做出最直覺的本能傳達,收起獨自創作的無限;吳東龍則是首次嘗試抽離對作品極致掌控後的完整性,放大未完成的自我呈現,跳脫其對於畫作的潔癖,轉移到其他生活物件可發現的線索,延展在畫布以外的生活色彩。兩人形容此次的創作過程在極度有機猜測中發生,在不完整的組織下所碰撞出的可能性,甚至是無所謂的隨性,在兩人不停滯的拆解、重組與架構中獲得新生。





▒ 吳東龍

1976
出生於台北

學歷

2004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
1998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 


獲獎

2018 
第十五屆李仲生視覺藝術獎


駐村經歷

2013 
美國紐約「ISCP」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2012 
蘇格蘭亞伯丁格蘭菲迪「Artists at Glenfiddich 12」駐村藝術家
2008 
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藝術家


個展

2018 
「第十五屆李仲生視覺藝術獎作品發表」,成大藝術中心,台南,台灣
2017 
「Art Stage Singapore - 吳東龍個展」,金沙會議展覽中心,新加坡
2015 
「理想的虛構」,双方藝廊,台北,台灣
2014 
「七張床」,就在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2013 
「達夫鎮」,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11 
「灰色宇宙」,MOT/ARTS,台北,台灣
「屈尺」,就在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2008 
「記憶 逐漸成為一種收藏」,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台灣
「卸-妝」,西帖國際藝術村,巴黎,法國
2007 
「吳東龍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台灣
「夏日午後的片段」,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5 
「Clarity」,也趣藝廊,台北,台灣
2004 
「圖像‧邊界‧意識」, 原型藝術, 台南,台灣
2003 
「微光溢出」,東門美術館, 台南,台灣



主要聯展 

2018 
「低限冷抽九人展」,耘非凡美術館,台南,台灣
2016 
「台灣當代‧抽象藝術經典展」,耘非凡美術館,台南
「療癒之泉」,格蘭菲迪台灣藝術家駐村計畫12週年,關渡美術館,台北
「線索」,台灣當代抽象藝術展,双方藝廊,台北
2015 
「伊通公園限量版」,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我倆之眼」,双方藝廊,台北,台灣
2014 
「風‧景-冬季展」,泰郁美學堂竹北分館,竹北,台灣
「復興館開幕展」,MAD Art and Design Gallery,新加坡
2013 
「形式的思維」,種子計劃IV 移動美術館,台北,台灣
「標新‧立意-館藏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12 
「格蘭菲迪藝術家」,格蘭菲迪酒廠畫廊,達芙鎮,蘇格蘭
「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0 
「台灣當代幾何抽象藝術的變奏」,誠品畫廊,台北,台灣「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08 
「和而不同-19位兩岸藝術靈魂的相容」,亞洲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抽象與材質的當代開拓」,印象畫廊,台北,台灣
2007 
「形色版圖-顛覆與重建」,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溫存-記憶的十二種繪本」,帝門藝術心,北京 / 中國,台北 / 台灣
2006 
「中華民國第十二屆國際版畫素描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05 
「E術誕生-台灣藝術新秀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空間的厚度」,Gallery Su,台北,台灣
2004 
「台灣當代繪畫的迴旋曲式-愛之維谷」巡迴展,光州美術館, 韓國 / 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 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縫3 : 關於裂隙中的自我等待」,臻品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______________


▒ 李 霽

2011年成立質物霽畫 ,探索植物與空間的深化關係,持續延展對於生命與自然的體悟,近年來也以個人身份自主發表創作。


1983
出生於台北


學歷

2007 
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畢業


獲獎

2017 
作品「未來博物館:消失的部份」獲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SDA Best 100
忠泰建築藝術基金會典藏
LaVie 台灣創意力100
PRESTIGE 4O UNDER 40

2014 
SDA 最佳原創品牌


個展

2017 
「明日綻 Seed: Sketch, Model, Detail」,忠泰建築藝術基金會,台北,台灣
「Process」,BVLC Studio,台北,台灣
2016 
「Fling」,微風信義,台北,台灣
「in circle」private shop / gallery 
「晶體飛行器 #1 #2」,Gather craft,台北,台灣
2015 
「FAKE - verdict」,coffee showroom,台北,台灣
「FAKE - foreword」,coffee showroom,台北,台灣
「the PAIN」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高雄,台灣 
「花水」,放放堂 funfuntown,台南,台灣
「MUME|油封」,MUME,台北,台灣
「Nutty no.2|微塵眾」,獨立出版,台灣
2014 
「趨向性 – 關於一場蛾的展覽」,小路上,台北,台灣


聯展

2018 
「掩飾」遊藝思,現代畫廊,台中,台灣
2017 
「植物官能發展機 BSDM: Botanical Sensual Development Machine」
松山文創園區 原創基地節,台北,台灣
「潛」 ,多寶格藝術學堂 Just Fine,台北,台灣
「Nonesuch Market」,EAN,台北,台灣
「陰翳著事」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台灣
2016 
「daydreaming」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台灣
「ark」 宜蘭綠色博覽會 ,宜蘭,台灣
2015 
「super fake - mistake」,Syntrend Space,台北,台灣
「Ce n'est pas un rêve」,上海,中國
「Nutty no.2|微塵眾」,獨立出版,台灣 
2014 
「 Fresh Taiwan – TDC 」 Parco – 東京,日本
「Gary Baseman」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